矿区三维地质建模的技术流程
1、通过具体软件(包括Micromine与Surpac)对普朗矿区的三维地质建模示范研究,总结出矿区三维地质建模的技术流程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整理、数据库建立、轮廓线生成、实体模型构建、块体模型构建、估算资源量与模型应用等方面(图3—4),在建模过程中质量控制贯穿始终。
2、以建立的综合地质数据库作为数据基础,并综合利用 Vulcan 5和 Datamine Studio 3 软件各自的优点来进行地质信息三维可视化建模,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地质建模数据(Geodatabase)的导入;(2)剖面地质界线圈定;(3)地质体线框模型建立;(4)地质体块体模 型建立。
3、图4-28为地质体建模的技术流程图。 根据收集的工作区的地质图、中段平面图、工程部署图、实测勘探线剖面、大中比例尺地质平面图以及图切剖面图等,进行三维空间校正后,提取出地层、矿体、岩体、断层等地质体的轮廓线,并对各勘探线剖面进行连接、平滑,最终基于轮廓线重构面技术形成三维实体模型。
4、地质体建模的核心技术是地质对象的三维表示方法,即采用的数据模型。目前,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基于面、体和面体混合三种。实现地质体建模需要解决三个主要问题:①地质体对象空间几何形状的表达,即根据数据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建立空间几何模型。
有关矿产资源评价新方法模型的探讨
“三步式”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法 “三步式”矿产资源评价方法是美国USGS目前推荐使用的一种未发现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方法,它在1975年就开始探索(Nokleberg,2002),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法体系,并在美国本土矿产资源评价中作为标准方法得到使用。我国学者赵鹏大等(1994)较早介绍了该方法。
年,王立杰的论文涵盖了煤炭资源管理机制和煤矿“三下”资源开采经济评价方法。1998年,他在《煤炭科学与工程(中国)》和国际会议(ICM98)上分别探讨了矿权转让的机制和煤炭资源管理的理论与应用。1999年,他与Rui Jianwei合作,研究了矿产资源的最优勘探和开采模型。
改革开放期间,岳希新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国煤炭资源的家底,以便为国家制定能源政策、为煤炭工业规划布局合理提供基础性科学依据,他身体力行,直到古稀、耄耋高龄还竭能尽智组织领导了云、贵、川三省煤炭资源远景和其他重点省区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工作。
年,美国在丹佛召开了“矿产评价讨论会”,将描述性勘查模型确定为评价美国本土矿产资源潜力的主要方法。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澳大利亚,便有意识地建立了一些典型矿床的成因模型,并集中力量利用模型指出成矿环境,圈定找矿靶区。
摘要 应用多级模糊识别模型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克服最大隶属度原则所不适用的地方,而且以相对隶属度、隶属函数为基础,使隶属度、隶属函数的计算更加容易。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小秦岭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对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可行、可靠。
这个广泛且深入的学科领域,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分化出了多个专业分支。首先,元素地球化学,它以研究岩石等天然样品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和组合为核心,探讨元素在地球各部分及宇宙天体中的分布、迁移和演化。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1、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简称为综合信息找矿模型,是勘查目的物或目标物及其周围地质背景或环境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或信息的抽象集成或总结归纳,以文字、表格、图形等方式的综合表述。
2、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包括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种信息的综合,尽管建模复杂,但由于符合实际需求,值得大力推广。
3、一) 以综合找矿模型为指导,制定合理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 综合找矿模型综合了不同学科、不同方法的信息,因此,综合找矿模型是各种勘查技术方法组合的载体,它可以指导同类矿床的勘查部署工作。 图4 -20 为 V. G. Kaminskiy ( 1989) 提出的俄罗斯远东马伊姆成矿带斑岩铜矿地质 -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4、综合信息找矿法,实际上相当于“模式找矿法”,常用的是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成矿模式是对矿床赋存的地质环境、内外部特征、控矿因素、矿化的时空演化规律、矿化标志、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机理和找矿标志的高度综合概括和解释,对矿床定位机制的认定,是成矿预测和找矿的理论依据。
5、玲珑-焦家式金矿找矿模型基本特征 为使找矿标志模式化,从建立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角度提取直接找矿信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矿源层:太古宙变质基底岩系是一个富金岩系,玲珑-焦家式金矿集中分布于胶东群中,是重要的直接找矿标志。胶东岩群向深部延深的信息对金矿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6、找矿模式,实质上是一种找矿策略或方法论,也被称为找矿模型。它通过对历史上已知矿床的深入研究,以及矿床形成过程中涉及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关键因素进行分析。
矿床模型研究历史概述
1、到 70 年代末,矿产勘查发现了大量矿床,促进了现代矿床学框架的基本确立,同时也为矿床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矿床模型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大量资料积累的基础上,矿床模型研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成为这个时期矿床模型研究的重要特征,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2、在我国,矿床模型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30年代,老一辈地质学家对矿床分类和代表性矿床的特征进行过描述,如:谢家荣等在1935年编写的《扬子江下游铁矿志》中就描述了一些典型矿床,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铁矿床描述性模型。
3、总之,一些高硫化型矿床具有明确的流体混合的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证据。尽管对很多矿床,还一直不太清楚这个过程是否影响:①通过夹带配位体和/或来自岩浆卤水或气体的金属来提高金的溶解度;②矿石沉淀;③脉石沉淀;④岩石溶解;⑤前面4种情况的结合。
地质找矿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在矿床普查勘探的研究程度较高阶段,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应用非常广泛。在成矿远景区或成矿区带,通过对已知矿床的方法试验研究,总结其物性和地球物理场 ( 异常) 的特征,以指导其他异常的查证工作,或者开展实测异常与理论模拟的对比分析,进而解释异常形成的原因。
美国科罗拉多州克莱马克斯 ( Climax) 型斑岩钼矿找矿模型的成功应用,堪称找矿模型应用经典中的经典。克莱马克斯矿床是 20 世纪初期开采的一个特大型钼矿,早先认为该矿床是一次岩浆侵入成矿而成的,后来地质学家在详细观察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用一次侵入成矿理论无法圆满解释的许多 “反常的”地质现象。
在矿床模型研究的早期,一般都考虑各自的专业,以单一专业的找矿模型居多,例如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或地球物理找矿模型。找矿难度的加大、勘查技术的发展和成矿理论的成熟,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多种方法的交叉与融合,也促进了综合找矿模型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