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

发布时间:2024-09-21

大洋一号简介

大洋一号,一艘5600吨级的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承担了多项重要任务。它参与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七个远洋调查航次,以及多项大陆架勘查任务,这些航次旨在深入探索和研究海洋资源。这艘船最初名为“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起源于前苏联,由1984年在基辅造船厂建造完成。

“大洋一号”,是一艘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 十多年来,“大洋一号”还开展了积极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许多国家科学家曾在船上工作,在一些港口停靠时还举行过公众日活动。

大洋科学考察是一项依托深海高新技术的探险性研究活动,它的发展正与航天技术、核能利用技术和海洋技术并肩前行,代表着全球高科技发展的前沿。世界深海高新技术的进步,使得这一领域成为探索海洋未知世界的关键平台。

他的职业生涯始于1982年9月,当时他踏入宁波海洋学校,开始了船舶驾驶专业的学习,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航海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毕业后,他加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海洋调查船,开始了长达11年的海洋调查工作。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珊瑚礁鱼,小巧玲珑的“水母”,国家级保护动物—斑海豹、海龟、玳瑁,面目狰狞的大鲨鱼以及能吃人的湾鳄等,在国内海洋馆,博物馆中属首次展出的中国科学院的南极磷虾,有孔虫,还有中国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采自四大洋深海3000米以下的海底矿物质——锰结核和硫化石。

嘉宾简介: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协常委、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双聘教授、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建设宗旨

宗旨是通过国际海底资源研究开发活动,开辟我国新的资源来源,促进我国深海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维护我国开发国际海底资源的权益,并为人类开发利用国际海底资源作出贡献。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发展历程始于1991年3月5日,这一天,它经联合国正式批准,成为国际海底开发的先驱者。在国家管辖区域之外,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的登记下,获得了15万平方公里的专属开辟区,负责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

为了更好地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和向联合国申请登记为先驱投资者,国家于1990年成立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研究协会(简称“大洋协会”),统一管理、协调大洋多金属结核的勘查开发工作。从此,大洋结核的勘查、采矿系统研制和冶炼试验工作等全部由大洋协会统一计划并组织实施。

深海锰结核 1991年3月,“联合国海底管理局”正式批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申请,从而使中国得到15万平方公里的大洋锰结核矿产资源开发区。问时,依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继印度、法国、日本、俄罗斯之后,成为第5个注册登记的大洋锰结核采矿“先驱投资者”。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成功,标志着中国系统地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建造和试验技术,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向自主集成、自主创新的转变,跻身世界载人深潜先进国家行列。

大洋一号是目前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也是我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大洋一号”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1984年在前苏联基辅造船厂建成。

大洋一号属于哪个单位大洋一号的介绍

大洋一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于1984年在前苏联的基辅船厂建成下水。1994年,因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并经初步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

大洋一号是目前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也是我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大洋一号”原名“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1984年在前苏联基辅造船厂建成。

“大洋一号”,是一艘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1994年7月,由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经初步改装后,更名为“大洋一号”(原名为“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曾是前苏联的一艘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考察船)。

大洋一号,一艘5600吨级的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承担了多项重要任务。它参与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七个远洋调查航次,以及多项大陆架勘查任务,这些航次旨在深入探索和研究海洋资源。这艘船最初名为“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起源于前苏联,由1984年在基辅造船厂建造完成。

“大洋一号”,是一艘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从1995年至今,“大洋一号”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 十多年来,“大洋一号”还开展了积极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许多国家科学家曾在船上工作,在一些港口停靠时还举行过公众日活动。

参加评审会的有来自11个单位的17名专家和代表。

大洋一号的任务经历

大洋一号自1995年起,便承担了多项重要任务,成为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关键舰船。它执行了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任务,为中国海洋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被业界誉为“红船”。

因此,“大洋一号”在业内被称为“红船”。 2012年3月26日,“大洋一号”远洋科考船驶离青岛母港,前往南海进行中国大洋第26航次综合海试,于4月18日从海南三亚正式起航执行远洋科考任务。

年4月2号上午大洋一号科考船将从位于青岛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团岛码头启航,经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经过300天、43230海里的环球航行,2006年1月20日下午2时30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大洋一号”环球科考船,顺利在青岛锚地抛锚。

大洋一号,一艘5600吨级的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承担了多项重要任务。它参与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七个远洋调查航次,以及多项大陆架勘查任务,这些航次旨在深入探索和研究海洋资源。这艘船最初名为“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起源于前苏联,由1984年在基辅造船厂建造完成。

以及可能发现新的生物基因资源。2005年4月,大洋一号从青岛起航,开始了横跨三大洋的考察,预计2006年1月返回。2006年1月22日,大洋一号环球考察船满载成果返回青岛,完成了我国首次环球科考任务。这次科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的海洋科学考察能力已走向世界,正在逐步接近西方海洋大国的水平。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发展历史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发展历程始于1991年3月5日,这一天,它经联合国正式批准,成为国际海底开发的先驱者。在国家管辖区域之外,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的登记下,获得了15万平方公里的专属开辟区,负责该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

年3月5日,经联合国批准,中国大洋协会在国际海底管理局和国际海洋法法庭筹备委员会登记注册为国际海底开发先驱者,在国家管辖范围外的国际海底区域分配到15万平方公里的开辟区。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简称为“中国大洋协会”,于1990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成立以来,在国家海洋局党组和协会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在各综合部门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经过中国大洋协会全体同志及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在争取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发国际海底资源、发展深海技术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在国际海底资源开采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近日,协会提出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申请得到了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的核准,批准其在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1万平方公里专属勘探权的矿区,享有优先开采权。

月2日,从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获悉,国际海底管理局理事会日前核准了大洋协会提出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申请,使大洋协会在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并在未来开发该资源时享有优先开采权。

为什么说中国进入大洋资源开发的实施阶段?

在当前可预期的回采率条件下,可满足年产300多万吨多金属结核开采20年的需求,从此我国进入了大洋资源开发的实施阶段。

美国所奉行的“由海向陆”的战略也还把中国包括在内,美国及其盟国的海上武装力量仍然给中国沿海的发达经济区带来巨大的战略压力。 第二个阶段:战略防御与战役进攻相结合,积极防御阶段。 不管怎么说,经过六十年发展壮大,中国的海洋战略应该向这个阶段迈进了。

不断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及能力,力求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来维护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